|
|
|
在擔當中超越 | 校長劉勇勝在長江大學2025級研究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
http://www.k7200.com 2025年9月30日 來源:長江大學 |
|
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們在此舉行長江大學2025級研究生開學典禮,共同見證來自海內外的2800余名研究生匯入長江,精彩起航。首先,我代表學校,向大家表示熱烈的歡迎!向辛勤培育你們的家人和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
金秋九月,意義非凡。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隆重舉行。盛大閱兵中,迭代升級的武器裝備、米秒不差的受閱方陣、整齊劃一的行軍步伐、斗志昂揚的精神風貌,讓全世界感受到中國的戰略自信與和平力量。其中,我校學子經過嚴格訓練和層層選拔,成功入選民兵方隊,并光榮接受了祖國和人民的檢閱,展現了長大人的家國情懷與使命擔當。正是在日常練兵備戰中的負重訓練和武器裝備的自主創新,才有今日中國軍隊的追趕超越,成為黨和人民完全信賴的英雄部隊。這對我們辦好研究生教育、提升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同樣是一種激勵。
研究生教育肩負著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創新創造的重要使命。今年是《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實施5周年,我國已基本建成較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體系。落實到學校層面,我們形成了本碩博貫通的人才培養體系,在校研究生數量接近萬人,規模不斷壯大;9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年度到賬科研經費近5億元,學科建設成效與科研實力持續提升;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科學家精神,持續引育重大人才,加快建設重大平臺,導師隊伍與科研條件顯著改善。當前,學校正以決勝一流的信心和步伐勇擔能源強國、農業強國、教育強國和健康中國使命,在擔當中加速超越、走向卓越。
同學們!
在擔當中超越,這是歷史啟迪我們的成功經驗,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現實要求,更是未來實現人生理想的正確選擇。面對不同學科領域和科研方向,我們需要艱苦訓練、加壓負重、精益求精,以刻苦鉆研贏得利劍出鞘。為此,從現在起,大家要思考如何為國家戰略所需、行業轉型所盼、地方發展所向貢獻個人科研所能,在實戰中研其精深,在追問中究其原理,在突破中碩建其功,在服務中博施天下,用鐵肩膀擔負起你們這一代人的時代使命,讓人生的履歷寫滿“長大研途”的精彩。
如何在擔當中超越?今天,我想以此為題同大家交流三點想法。
一是要挺起擔當的脊梁,在堅定理想信念中立志超越。理想信念是每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我們面對任何艱難困苦無往而不勝的精神支柱。一個有理想信念的科研探索者,他的原則立場是堅定的,人生志向是明確的,使命擔當是強烈的,科研狀態是積極的。盡管一時的挫敗感在所難免,但他會迅速重振精神、越挫越勇,就像攻山頭一樣攻克一個又一個“卡脖子”的關隘,直至達到科研報國的目的。
長江大學的創始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翁文波先生就是理想信念堅定的愛國科學家。抗戰時期,他立志做“先進科學的取火者”,歷盡艱險從英國帶回自己研制的重力探礦儀,開啟了我國地球物理勘探、測井等科技先河。新中國成立后,為了甩掉“中國是貧油國”的帽子,他著手培養地球物理勘探人才,成為長江大學石油教育的奠基者,為大慶油田勘探開發作出了卓越貢獻。上世紀60年代,為了不負周恩來總理“讓地震預測大放異彩”的當面囑托,他毅然轉向“天災預測”這個世界級難題的研究,成為預測論專家。在生命的彌留之際,他仍要求在病房搭建臨時辦公室,強忍病痛在計算機前忘我工作,將自己全部的科研成果交給國家。時代在變,使命在變,科研任務在變,但不變的是像翁院士一樣科研報國的理想信念。
希望你們堅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的家國情懷,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做“先進科學”的薪火傳人和擎火先鋒,在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綻放出屬于你們這一代長大人的科研異彩!
二是要練就擔當的本領,在勇攀學術高峰中追趕超越。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靠本領成就。從現在起,到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剛好十年時間。這十年也是大家持續學習深造、科研漸入佳境、事業起步較快的黃金十年。我們要倍加珍惜讀研的時光,善于捕捉科研中出現的科學問題,樂于接受重復性試驗、周期性檢查以及野外考察、埋首文獻等帶來的意志磨練,勇攀科研高峰,不斷超越自己。
提升科研本領需要直面真問題。我校外籍院士、博士生導師陳寧生教授,長期從事山地災害研究。“降雨少的冬季為什么也會發生滑坡?”“雨停后為什么還會爆發泥石流?”面對這些現實問題,他多次奔赴災害一線調查取證,哪里有危險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作為應急減災專家,他和團隊連續13年向國家提交災害預測報告,有效指導全國山地災害防治。今年7月,他登上中國科學院《科學公開課》的講臺,向全社會科普意外山地災害的屬性、機制與應對,為我國應急減災事業貢獻了長大力量。提升科研本領需要甘坐冷板凳。今年年初,長江大學作為第一選育單位選育的水稻品種“春9兩優70”獲批2025年度超級稻品種,這是學校選育的首個超級稻品種,也是湖北省時隔11年后再次獲得認定的超級稻品種。成功的背后,是農學院水稻遺傳育種團隊無數次品種篩選、試驗改良,歷經16年的傳承、堅守與創新,最終大獲豐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勇立新功。
希望你們練就攀登學術高峰的過硬本領,在實踐中調查真相、追求真知、領悟真諦,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科研成果轉化到人民需要的地方,交出屬于你們這一代長大人的精彩答卷!
三是要保持擔當的狀態,在擁抱科技變革中引領超越。擔當不是一時的沖動與興起,更不是一味的追名與逐利。真正的擔當者一定會把擔當作為一種態度,一種習慣,一種自覺的行動。特別是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變革,我們更需要主動擁抱時代,自覺引領科技變革向智而行、擇善而從,擔負起科技造福人類的職責使命。
永葆擔當狀態需要全面發展。引領科技變革離不開長期主義,這就要求我們身心健康成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我校校友鄧運華在“長大20年”主題大會上,深情回憶了在母校的一次冬日晨跑的情景,盡管下著雪,地上還結了一層冰,但他和同學們仍然堅持跑步鍛煉,這件小事讓他終身難忘、終身受益。他動情地說,正是在母校形成的風雨無阻鍛煉身體的習慣和堅守做一件事的品格,支撐著他一輩子深耕海洋油氣勘探領域,最終實現能源報國的志向。永葆擔當狀態必須追求卓越。科技創新加速演進,研究生教育也正加快變革。當前,國家正有序推動高校和企業聯合創建卓越工程師學院,著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今年,我校研究生獲批主持“湖北省工程碩博士校企聯合培養實踐項目”2項,單項資助經費達20萬元,為大家樹立了榜樣。同時,科技變革越是突飛猛進,人文社科越要發揮作用,要在引導智能向善、規范科學倫理、創新文化傳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方面勤于思考、勇于開拓。
希望你們永葆引領科技變革的擔當狀態,在勤于修身中實現全面發展,在長期堅守中追求卓越人生,隨時準備擔負起更大的職責使命,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屬于你們這一代長大人的卓越貢獻!
同學們!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這是革命先驅李大釗先生的名言警句,也是他擔當精神的集中體現。今天,時代的接力棒已經交到了我們手中。讓我們大力弘揚“求實、進取、創業、報國”的長大精神,爭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在擔當中超越,永遠奔向前方!
謝謝大家。
|
關于長江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k7200.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