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在這個充滿希望的美好時節,我們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隆重舉行開學典禮,歡迎來自全國30個省市的5397名本科生、994名碩士研究生和102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看著你們朝氣蓬勃的臉龐,感受著你們追逐夢想的熱情,我深切體會到作為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使命。在此,我代表全校師生員工,向大家的到來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和最誠摯的祝賀!向默默守護、鼎力支持同學們成長的父母、師長與親友,致以最衷心的感謝!同學們,你們選擇的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是一所底蘊深厚、特色鮮明、充滿紅色情懷的高等學府。建校以來,學校始終秉承“明德精業”的校訓精神,扎根紅土地,緊扣國家戰略需求和地方發展需要,為國家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一大批校友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干和中堅。這里,是你們探求真理、錘煉本領的知識殿堂,更是你們涵養品德、塑造價值的精神家園。站在新的起點,你們勢將成為推動學校發展的新鮮血液,成為新時代奔涌向前的后浪。科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是人類科學體系中的三大科學門類,共同組成了一個三位一體的大科學生態系統。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強國偉大事業,在長期的科學實踐中形成了科學家精神。大學作為人才培養的高地、科技創新的重鎮,正是傳承和弘揚科學家精神的重要載體。今天,我想以“弘揚科學家精神,做新時代追夢人”為主題,與各位同學一同深入學習領會、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一、要厚植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科學家精神,首先體現為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1937年7月7日深夜,盧溝橋一聲槍響,開啟了全民族抗戰的血淚史,也打碎了中國科學家的象牙塔。國難當頭,懷揣著知識與抱負,何去何從?到最需要我們的地方去!一批科學家輾轉前往根據地、大后方,在那里鉆研炸彈圖紙、改良造紙技術、選育新種,讓饑餓的土地長出希望。兩彈元勛鄧稼先先生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刻,毅然放棄國外優越條件,隱姓埋名二十八年,將畢生精力奉獻給我國核武器事業。我們的校訓將明德置于首位,正在于此。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這里的明德,不僅指個人的道德修養,更包含著對家國天下的大情懷、大格局、大擔當。它要求我們修養崇高的品德,明晰人生的方向,將個人的理想追求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之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迎來了關鍵時期,希望同學們從踏入大學的第一天起,就要心懷國之大者,賡續紅色血脈,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日常學習生活之中,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中,揮灑青春汗水,貢獻智慧力量。
二、要樹立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科學家精神,體現為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打破傳統理論的桎梏,提出三系法雜交水稻育種思路,頂著質疑、踏著泥濘,在一次次試驗失敗中反復摸索,歷經上千次挫折后,終于讓雜交水稻從理論構想變成了沉甸甸的稻穗。我校盧寶陽教授積極參與多個重大科研項目,主持了多項國家級課題。入選科技部“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并連續三年(2020-2022)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校訓中的精業,意為精通業務、精益求精,正是對創新精神的最好詮釋。實踐告訴我們,如果始終處于跟隨狀態,即使將差距無限拉近至0.01,也會被遮蔽在領先者的陰影中。由人工智能引領的科研范式變革,不僅拓展了人類認知的疆域,更標志著科學研究從經驗試錯向智能引領的跨越,為破解重大科學難題、催生顛覆性創新開辟了全新路徑。希望同學們主動適應大學的學習方式,克服躺平心態,下得了苦功夫,系統掌握學科基礎理論和前沿動態,構建起扎實的知識體系;要充分利用好實驗室、實訓中心以及各類競賽、社會實踐機會,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創造的能力;“好問則裕,自用則小。”要敢于對“習以為常”提出質疑,對起源進行追問,對邏輯進行審視,對邊界進行探查,在思辨與驗證中形成獨立判斷,創新不止,磨煉“且持夢筆書奇景”的本領。
三、要堅持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科學家精神,體現為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
1916年,時任中國科學社社長任鴻雋發表在《科學》雜志的《科學精神論》中提到“科學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任鴻雋的判斷,在百余年后的今天依然振聾發聵。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和翻譯家郭大力先生多次對《資本論》和《剩余價值學說史》中譯本進行修訂,確保在準確的基礎上,盡量做到語言流暢、通俗易懂,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作出了貢獻,也使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走出了關鍵的一步。在創新中,越是精品越需要火候淬煉,越是佳作越需要沉潛創作。速成與慢修的矛盾,如何破解?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正是破解這些問題的關鍵。它要求我們在學習和研究中始終堅守誠實、守信、嚴謹的底色。希望同學們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培養嚴謹的學風和科學的態度,以“板凳坐得十年冷”的韌勁深耕領域,一步一個腳印地探索未知世界。具體來說,在實驗研究中,嚴格遵守操作規程,真實記錄實驗數據,不篡改、不捏造;在學術寫作中,規范引用他人成果,杜絕剽竊;學會獨立思考,不盲從權威,不人云亦云,培養判斷真偽、辨別是非的能力。
四、要堅守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科學家精神,體現為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
寄生蟲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唐仲璋,數十年奔波于疫區田間地頭,開展寄生蟲病調查,研究防治方案,為消滅血吸蟲病付出了大量心血。“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黃旭華院士“甘做隱姓埋名人”,三十年“水下長征”無怨無悔,為國之重器奉獻畢生心血……這樣的人生選擇與堅守,映照著“曉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園中最上春”的豁然,展現出“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的胸襟。希望同學們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從奉獻、友愛、互助、進步中感悟奉獻精神,從“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中體驗奉獻樂趣;在團隊合作中,不計較個人得失,樂于助人,甘當配角;在職業規劃中,不僅要考慮個人的興趣和發展,也要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世界,關注社會的需要、國家的需要。
五、要發揚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科學家精神,體現為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
新中國成立初期,氣象學家竺可楨在《中國科學的新方向》一文中說:“為謀達到給人民謀福利起見,我們新中國發展科學的道路將朝哪方向走呢?…我們必須群策群力用集體的力量來解決眼前最迫切而最重大的問題…”如今的科學研究,越來越講究“綜合”“系統”“集成”,不同學科之間不再是各管各的,而是相互滲透、彼此融合。想突破人工智能的核心技術,既需要計算機的算法支撐,也得懂數學的邏輯模型,甚至還要結合認知心理學的規律;探索新能源的高效利用,既離不開化學的材料研發,也需要物理學的能量轉化原理,還得搭配工程學的實際應用設計。創新還要有海納百川的氣魄。多方開源,活水才能不斷。中國創造不是閉門造車的產物,而是開放創新的結果。希望同學們打破學科壁壘和門戶之見,以開放的心態與他人合作,在交流互鑒中激發創新火花;在課程項目和實驗研究中,主動與不同背景的同學組隊,學會分工協作,取長補短;初入大學校園,你們擺脫了熟悉的環境和習慣了的‘硬約束’,由于新的社交圈還沒有建立,會產生環境的陌生感和人際的疏離感。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學會與人合作,培養團隊精神,人際關系也自然更和諧。
六、要秉承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科學家精神,體現為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
數學家華羅庚曾說:“人有兩個肩膀,我要讓雙肩都發揮作用。一肩挑起‘送貨上門’的擔子,把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送到工農群眾中去;一肩當做‘人梯’,讓年輕一代搭著我的肩膀攀登科學的更高一層山峰,然后讓青年們放下繩子,拉我上去再做人梯。”這番話生動詮釋了育人精神的核心,既要在自身領域追求精進,更要把扶持后輩、助力成長當成沉甸甸的責任。這種既重自我提升、更重助人成長的育人追求,融入了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的日常實踐,也深深鐫刻在我們的辦學基因里。我校肇始于1952年,自建校之始,始終堅持和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培養了大批的優秀教師。其中,很多人扎根鄉村教育,做照亮孩子的“苔花”。“甘為人梯、獎掖后學”正是這份初心與校訓的生動體現,早已成為學校育人工作的鮮明底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前人種樹后人乘涼,我們每個人都是乘涼者,但更要做種樹者。”說的是種樹,卻又不止于種樹。樹人猶如樹木,所謂“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各位同學,無論將來是否走上講臺,這份“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精神都值得我們用心傳承。希望同學們在大學期間,既要虛心向老師、學長請教,學習他們的經驗和智慧;也要樂于分享自己的知識和心得,幫助其他同學共同進步。將來,既要在自己的賽道上奮力前行,也愿意為后輩搭起成長的階梯,用自己的點滴努力為下一代的成長鋪路。
今天我們在這里探討科學家精神,不僅要了解其內涵和價值,更要將之內化為我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我們的實際行動。爛漫山花離不開深厚土壤,春風化雨才能澆灌碩果累累。前不久,宇樹創始人王興興在一次演講中這樣說,“我可以肯定的是,我們這一代人幸運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我校校友、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熊澄宇先生曾寄語我校學子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唯有努力奮斗,才能夠站在更大的舞臺與智者對話,與強者交手;唯有拼搏奮斗、不負韶華,才能使自己問心無愧。同學們,你們生逢其時,激情奮斗吧!頑強拼搏吧!為青春留下充實、溫暖、持久、無悔的回憶,為國家和人民跑出更好的成績!再過幾天就是國慶和中秋佳節,提前祝福各位同學、各位家長和老師們節日快樂!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