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建設制造強國征程中鑄就卓越︱黨委副書記、院長 龔思怡在上海電機學院2025年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
http://www.k7200.com 2025年9月27日 來源:上海電機學院 |
|
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
大家上午好!
碧海騰旭日,電機啟新程。在這美好的金秋九月,我們隆重舉行上海電機學院2025級新生開學典禮。首先,我謹代表學校全體師生、代表魯雄剛書記,向新入學的3791名本專科生、1129名研究生,以及來自35個國家和地區的160名國際學生致以熱烈祝賀和誠摯歡迎!
同學們剛剛完成了為期2周的軍訓,在酷暑中接受了軍事教育、磨煉了意志品格。就在大家入學前夕的9月3日,我們共同見證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盛大閱兵。從新型戰車到無人機群,從信息裝備到軍事航天,當凝聚著尖端科技的武器裝備震撼亮相,讓我們看到了國家捍衛和平的硬核實力,更讀懂了“制造強則國強”的深刻內涵,而支撐起這份強大的,不僅是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強盛,還有一代代工程技術人員“為國造重器”的擔當和奉獻。作為一所以工科見長的應用型高校,電機人深知肩負的使命責任,那就是為建設制造強國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卓越現場工程師。
上海電機學院自誕生之日起,就與“先進制造”血脈相連,始終堅持“技術立校、應用為本”辦學方略,為中國制造培養了大批扎根生產、管理、服務一線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以劉根根為代表的60年代校友投身三線建設,在艱苦歲月中揮灑青春;以何志明為代表的78級校友創辦制造企業,慷慨捐資助學激勵年輕一代;吉志勇校友攻克上百項技術難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上海工匠”稱號;陳淑華校友從基層技術員成長為航天裝備制造領域的管理專家,多次參與神舟、天宮等國家重大航天工程。扎根產業、制造報國的人生選擇,在一代代電機人中接續傳承,學校已有超過1600名校友奮斗在上海電氣、華虹等裝備制造領軍企業,500多名校友服務在航天設備制造總廠、上飛公司等航空航天企業,為先進制造業持續輸送優秀的工程技術人才。
建校七十二年來,電機人始終將“自強不息”作為發展的不竭動力,胸懷家國、永葆朝氣,始終將“追求卓越”作為前進的價值追求,躬身求真、砥礪前行。同學們,傳承“電機精神”的接力棒今天交到了你們手上,我建議大家把考分的高低、學校的排名以及對未來的焦慮暫時都放下,你們不妨將電機學院作為人生新的起點,認真思考一下“為什么來到這里”“今后打算去哪里”以及“如何從電機學院出發走到你們想去的地方”這三個問題。
關于為什么到大學求學,相信每位同學都有自己的想法。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一份著名的報告《學習:財富蘊藏其中》,提出了現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學會求知”聚焦知識獲取與激發求知欲,通過培養批判性思維、跨學科整合及數字化能力實現知識體系的動態更新;“學會做事”強調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培養職業適應能力、創新能力和協作能力;“學會共處”注重培養跨文化理解和社會責任感,塑造尊重差異、具備全球公民意識的個體;“學會生存”關注人格完整性發展,涵蓋身心健康、自我實現和精神價值等方面,強調個體在復雜環境中的自主發展。上海電機學院的教育理念是“入學即成長”,希望每一個學生來到電機學院都能收獲成長,這不等同于學習一些專業知識或參加一些校園活動或考出幾張技能證書,今天入學的每一位同學都可以按照以上“四個學會”的邏輯框架去規劃個人發展,而學校的任務就是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更多樣的平臺、更優質的條件、更全面的指導以及更多元的評價。
關于你們要成長為什么樣的人,每位同學內心也都有各自的憧憬。進入新時代,上海電機學院將人才培養目標設定為“服務全球先進制造業的卓越現場工程師”。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石和核心競爭力,中國制造業規模世界第一,擁有最完整的產業鏈,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形成了強大的產業集群,在高鐵、光伏、電動汽車等領域全球遙遙領先。工程師是制造業發展的核心力量,他們通過研發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制造出新產品,直接推動制造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正是工程師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使得人類的生活品質不斷提升。同學們來到電機學院,不管你學習的是什么專業,學校都希望把你們培養為擁有專業技能、善于解決問題的人,愿意扎根基層、善于交流協作的人,勇于改革創新、具有國際視野的人,即使部分同學今后的職業不是工程師,也應具有工程師的品格和素養,勤勉務實、敬業奉獻,有技術底氣、有創新精神、有適應能力。
關于如何在電機學院實現成長,學校校訓給出了最簡潔的答案:明德、至善、博學、篤行。第一,要明德崇志,樹立“制造報國”的理想信念。中國正在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急需突破芯片、光刻機、工業軟件、航空發動機等諸多高端領域,急需自主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電機學子要深刻理解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立志瞄準前沿技術鉆研攻關,以服務制造、報效國家為信念樹立人生目標。第二,要追求至善,培養“精益求精”的工作品格。工程師的決策和設計決定了產品性能和質量,直接關系到公眾的安全、健康和福祉,飛機起落架工程師不會滿足于“理論計算得出的承受載荷”,而是必須通過無數次的疲勞測試,確保在極限狀態下仍然萬無一失。“工匠精神”的本質就是追求至善,年輕一代的工程師要將“極致”思維融入每個環節,立志用智能化、綠色化技術打造享譽世界的中國制造品牌。第三,要跨界博學,塑造“復合融通”的知識體系。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現代制造業的難題都是系統性工程,靠單一領域知識無法解決,真正的顛覆性創新,也往往誕生于多學科的交叉地帶。機器人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個領域,需要數學模型、動力學、機械加工、材料制備、信號控制、視覺識別、計算機科學等眾多領域協同,當今時代需要掌握多學科知識、能夠跨界思考、擅長整合資源的融通型人才。第四,要篤行有為,在深入實踐中錘煉過硬本領。從理想到現實的最短距離是行動,再遠的路途,只要起步就離目標更近一步。作為應用型人才,真正的本領絕非紙上談兵,而是“上機器能操作、遇問題能解決”的實戰能力,學校的合作企業就是你們的“最佳實踐地”,在真實場景中去檢驗所學知識,增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寄語廣大青年:“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青年大有可為。”同學們,你們在電機學院完成學業的3-4年,是上海建設教育強市的關鍵時期,也是學校打造航空航天特色的攻堅階段。到本世紀中葉,你們畢業后20年,都已成長為各行各業的中流砥柱,那時將迎來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輝煌時刻。你們在大學的成長,與電機的跨越式發展同步;你們在職場的發展,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同頻!這是專屬于你們這一代“電機人”的歷史機遇,更是時代召喚你們必須肩負起的光榮使命!
東海之濱,滴水湖畔。再次歡迎大家加入上海電機學院!每位同學都是匯入滴水湖的“一滴水”,今天雖然平凡,但都敢于成就非凡,祝愿你們成為建設制造強國浪潮中那朵昂揚向上的浪花,在奮斗拼搏中鑄就卓越,書寫“電機人”的精彩篇章!
|
關于上海電機學院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k7200.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