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天津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校長練繼建在2025年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
http://www.k7200.com 2025年9月24日 來源:天津理工大學 |
|
尊敬的吳以成院士,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
大家好!秋葉輕落,新知漸長。從我簽發第一份錄取通知書,到今天和大家在天理園“奔現”,整個夏天我和學校都在翹首以盼大家的到來。我代表學校,向來自五湖四海的新同學,致以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祝賀!向一路培養和支持你們的父母、師長,表示衷心感謝!向撥冗出席的吳以成院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學們,從今天開始,你們邁入了人生的新階段——或告別了少年的青澀,步入大學殿堂;或已完成專業奠基,開始攀登學術高峰。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劉輝、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孫作淑、功能晶體研究院碩士生王禛鑫等,手握高水平論文、發明專利和科創獎項,是各自領域的“科研能手”;機械工程學院本科生董新盈,與無人機結下不解之緣,中學時期已經將亞太機器人世界杯個人飛行項目季軍和世界智能體育大會無人機項目亞軍收入囊中;管理學院本科生楊璧聰,積極參加志愿服務,是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文藝晚會化妝團隊的一員,用雙手重塑英烈形象,讓我們透過屏幕觸摸那段歷史的溫度;還有以心為耳感知世界,于無聲處綻放精彩的125名聽障同學;來自歐、美、亞、非四大洲的21名留學生,因為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跨越重洋成為天理大家庭的一員……感謝如此優秀的你們選擇了天理,也請大家相信,在天理你們都將遇見更好的自己。
天津理工大學伴隨改革開放的春風而生,學科覆蓋工、理、管、文、藝多領域,擁有9個博士點、36個碩士點、4個博士后流動站,4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以院士、“杰青”“優青”領銜的高水平師資隊伍不斷壯大;科研經費和成果轉化水平位于市屬高校前列,大項目、大成果、大平臺持續涌現,全國重點實驗室獲得歷史性突破。回首過往,經歷四校合并、更名大學、校址搬遷、戰略調整,學校用46年的時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為全球進步最快的年輕大學之一;展望未來,全球競爭日益激烈,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強國建設全力推進,我們正朝著“雙一流”目標闊步前行,用實際行動書寫“強國建設,教育何為”的天理答卷。
拼搏的路上,始終有我們,朝氣蓬勃的你們如約而至。借此機會,我代表學校向大家提三點希望。
一是希望你們揮別往日的榮光,心無旁騖再出發。從接到錄取通知書、收拾行囊的那一刻起,時間就按下了“告別”的倒計時。“告別”是離開家鄉、親人、朋友,也是選擇跳出“舒適區”和熟悉的專業領域……我想,大家一定是既期待又緊張。成績和遺憾已經過去,一切都是全新的體驗,你們將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與獨立,但也會面臨各種各樣的誘惑。希望大家向昨天的自己說一聲“再見”,心無旁騖,抵住干擾,成長成才。
能成功的人通常都很專注。因為“心無掛礙,方能不受波瀾之擾;專注篤行,才能行穩致遠”。首屆“求實創新班”成員、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2022級本科生王富平,對專業從好奇到熱愛,積極參與各類科創實踐,不斷探索AI前沿知識和技術,他大部分時光都是在實驗室度過的。正是這股專注勁兒,他成為天津市首位華為大學生布道師,實現了從AI“小白”到“昇騰青年”的蛻變。
知識沉淀的厚度能托起人生的高度。2025屆本科畢業生中,有1075人通過推免或考研繼續深造,其中16人進入中科大、哈工大、復旦大學等C9學府。希望大家明確“為什么學”“學什么”,專注學業、熱愛專業,把時間留給教室、實驗室、圖書館,在畢業的時候,帶走的不僅是文憑,更是終身學習、獨立思考、創新創造的能力。
二是希望你們深耕當下的沃土,矢志報國啟新章。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勉勵廣大青年,要立大志、立鴻鵠志。列寧參加革命時只有17歲,22歲的牛頓和28歲的萊布尼茨發現了微積分,中共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齡是28歲……歷史上多少偉業發軔于你們這樣的青春歲月,多少圣賢在青年時代就顯露出敢為人先的襟懷。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青年學者程徐教授,是我校2016級博士生,畢業后赴挪威科技大學深造。在外期間,他始終心系祖國,積極服務海外學生與學者,多次受到大使館表揚。學成后,他毅然選擇回國回校任教,長期致力于計算機與海洋工程交叉領域研究,入選了斯坦福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
人生,立志而圣則圣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希望你們以程徐學長為榜樣,胸懷大志向,勇擔“強國有我”的時代重任,迸發矢志復興的報國決心,讓人生的意義在“小我”與“大我”的融會中不斷升華;也要常設小目標,把課程吃透、把實驗做實、把論文寫好,一步一個腳印在奮斗中實現自己的夢想。
三是希望你們勇立未來的潮頭,開拓創新破浪行。時代浪潮滾滾向前,知識和技術飛速更迭。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上,東風61、東風5C等“大國重器”驚艷亮相、令世界矚目。這些先進裝備的“誕生記”就很多高校的參與。我們天理也一直在為科技強國助力,功能晶體研究院吳以成院士團隊,聚力攻關半導體芯片核心制造裝備材料技術攻關,成果廣泛應用于我國信息、光通信、國防和國家安全等領域,實現關鍵技術反向“卡脖子”;聾人工學院將特殊教育與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研發全國首個“復雜場景下中國手語實時翻譯系統”,服務2022北京冬、殘奧會。
創新強則國運昌,創新弱則國運殆。創新從來都不是遙不可及的“天才的專利”,而是敢突破、肯嘗試的“勇敢者的游戲”。學校成立全市首個實體創新創業學院,投入優質教學、科研、師資力量,吸引和支持超過70%的在校本科生參與學科競賽及創新創業活動,以“天開杯”全國一等獎、“國創賽”金獎、銀獎,“挑戰杯”特等獎為代表的優秀團隊脫穎而出,而經過項目和賽事磨煉的同學也在專業上卓有建樹,比如,今年剛剛畢業的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學院本科生金正臻,圍繞射頻通信、衛星通信等關鍵技術領域發表高水平論文10篇,主持項目獲國家級創新獎7項,依托科研成果創辦了兩家科技公司,以優異成績考取香港理工大學航空工程系碩士研究生,并擔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國際工程協會科研助理;社會發展學院的董函萍,是首屆老年學本科專業畢業生,她將科研理想與破解民生難題“綁定”在一起,獲得“雙創”類國家級獎項3項、省部級榮譽9項,推免至華東理工大學A+專業繼續深造;還有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大三學生厲佳怡,作為核心成員參與研發的國內首款線纜敷設檢測裝置,已成功應用于國內某大飛機制造商……希望同學們以學長學姐為榜樣,在天理這片充滿活力的科研沃土上大顯身手,多參與老師的課題,多去實驗室里動手實操,多到一線增長見識,把好奇心轉化為鉆研的動力,把好想法變成實實在在的成果,在探索中成長為有創新精神、有實踐能力的時代新人,這既是學校對你們的期許,也是你們給自己青春最好的答卷。
孩子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未來,我將和全體老師一起,為大家保駕護航。希望你們弘揚“重德重能 求實求新”校訓精神,發揚“立在德、志在能、功在實、成在新”的天理品格,直面挑戰、超越自我,在強國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挺膺擔當,以滿腔熱忱續寫天理的精彩華章。
最后,衷心祝愿大家學業有成、未來可期。
謝謝大家!
|
關于天津理工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k7200.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