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站在更高處 行于跬步間︱畢天姝校長在華北電力大學2025年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
http://www.k7200.com 2025年9月21日 來源:華北電力大學 |
|
親愛的2025級新同學,尊敬的老師們:
今天,我們隆重舉行華北電力大學2025年開學典禮,共同見證2025級新生跨越山海、相聚華電,開啟求學新征程。在此,我謹代表全校師生員工,代表汪慶華書記,對同學們的到來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和最衷心的祝賀!借此機會,也向一路陪伴、悉心培育你們的家長和老師們表達最誠摯的感謝和深深的敬意!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同學們歷經寒窗數載、潛心求知、奮力拼搏,終于在這個燦爛的時節圓夢華電。看著你們一張張朝氣蓬勃、意氣風發的面孔,我由衷地感到欣喜,更為你們感到驕傲!從這一刻起,“華電人”將成為我們共同的身份印記,華北電力大學,也必將成為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和奮進起點。
華北電力大學誕生于新中國電力工業建設的蓬勃之初,成長于新世紀能源革命的澎湃浪潮之中。作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學校始終肩負著為國家能源電力事業貢獻智慧與培養人才的光榮使命。六十七載砥礪奮進,華北電力大學始終與國家能源電力事業同頻共振、同向而行,堅定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緊密對接能源電力科技前沿,致力于培養高層次、復合型、創新型專業人才,成為了國家能源電力領域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和科技創新高地。
今天,各位同學的到來,必將為華電注入嶄新的青春活力與蓬勃動能,也將為大家開啟人生中一段充滿榮光與夢想的征程!你們將在這里親歷“雙碳”戰略引領下的能源轉型浪潮,在這里賡續“自強不息、團結奮進、愛校敬業、追求卓越”的華電精神,融入進一步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闊圖景。此時此刻,站在人生新起點的你們,一定對即將展開的大學生活充滿憧憬,也在思考如何度過這段珍貴而充滿希望的時光。作為校長和老師,我愿以“站在更高處、行于跬步間”為題,與同學們分享幾點體會,與大家共勉。
“站在更高處”,不僅意味著物理層面的登高望遠,更是一種精神姿態與人生格局的升華。它要求我們以更寬廣的視野審視世界,以更博大的胸懷包容萬物,主動理解國家發展之所需,敏銳洞察時代前進之方向。唯有如此,才能跳出眼前的局限,在宏大時空坐標中更好定位自己的大學生活與人生選擇。
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并指出“今天,我們隆重集會,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共同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回顧那段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國家存亡與民族命運同每一個人休戚相關。唯有國家強盛、民族復興,個人理想才能真正有所依托;而每一個個體的努力與擔當,也終將匯聚成推動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的磅礴力量。
當前,我國正積極落實“雙碳”目標,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加速推進,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已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載體和戰略選擇。與此同時國家正在推進“人工智能+”能源高質量發展,明確提出到2027年初步構建能源與人工智能融合創新體系,到2030年能源領域人工智能專用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這一系列的重大戰略部署,為能源電力領域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更加系統、更高層次的要求。
面對這一歷史性機遇,能源電力領域迫切需要實現科研與人才的雙輪驅動、協同發展。科研創新要打破學科壁壘,突出系統化、智能化、交叉融合;人才培養要強化跨界思維,注重實踐能力與創新素養,尤其要提升同學們面對復雜工程挑戰和前沿技術突破時的系統思維與解決能力。
為積極響應國家戰略,學校正在全面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雙碳”目標和“人工智能+能源”為引領,系統構建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體系,努力打造更具前瞻性和行業適應性的成長平臺,全力支持每一位同學在青春的賽道上找準方位、實現價值。
同學們!未來你們在學校的幾年,恰逢國家實現“碳達峰”目標的關鍵時期,這也是你們個人成長與時代進程同頻共振、雙向奔赴的重要機遇期。你們要始終懷抱“站在更高處”的視野與格局,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樹立理想信念,在能源革命與科技創新的時代浪潮中錨定人生坐標。主動關注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科技發展態勢,密切關注“雙碳”戰略實施、新型電力系統構建和“人工智能+能源”融合發展等前沿動態,在這些關乎國家未來的宏大敘事中,找到自己能夠投身其中、發揮價值的切入點,將個人發展規劃深深扎根中國大地、茁壯成長于時代前沿。敢于在學習科研中聚焦真問題、勇闖“深水區”,主動打破學科壁壘,培養系統思維和跨界整合能力,不斷夯實專業根基、拓展創新素養,努力成長為既精通專業知識,又掌握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更要將個人所學主動融入國家所需、人民所盼,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努力成為這場波瀾壯闊的能源轉型變革的積極參與者和有力推動者!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仰望星空的胸懷需要轉化為腳踏實地的前行。“行于跬步間”不僅是一種行動哲學,更是一種將遠大理想轉化為現實成就的方法論。它強調在明確方向后,以持續而堅實的微小步伐向前邁進,通過日積月累的量變實現質的飛躍。唯有如此,才能架起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橋梁,真正讓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希望你們于細微處深耕,在積累中厚植根基。學問之道,重在沉潛,貴在積累。真正的成長,往往來自每一個具體問題的突破、每一處細節的用心打磨,認真完成每一次實驗操作,精心撰寫每一份研究報告,深入鉆研每一個課程難點。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恰是滋養能力的土壤;這些點滴的堅持,正是通往卓越的階梯。在我們身邊,楊奇遜院士團隊數十年如一日鉆研電力系統保護,從一個個繼電器的工作原理入手,最終構建起完整的電力系統保護理論技術體系;劉吉臻院士帶領團隊成功研制我國(多類型多等級)火電機組首臺套控制系統,正是基于對網絡架構、軟硬件設計甚至每個關鍵信號和控制邏輯的持續攻關;崔翔教授和團隊在柔性輸變電裝備及器件領域的建樹,無不是從理論推導、實驗驗證、工程閉環做起,經過長期積累而取得的突破。當深耕成為態度,當積累成為習慣,你們終會發現自己已然站在了更高的平臺,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努力,都已悄然轉化為深厚的專業底蘊與突破創新的底氣。
希望你們以知行合一為要,在實踐中檢驗真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要主動將課堂所學應用于創新實踐,積極參與科研項目,錘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研究能力;投身學科競賽,在挑戰中激發創新思維、強化團隊協作精神;開展社會實踐,在真實場景中洞察行業前沿需求,在實踐中提升綜合素養。在我們身邊,就有許多以行動詮釋知行合一的榜樣。不久前,在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賽場上勇奪自由搏擊項目亞軍的“華電鐵甲鋼拳隊”,正是由我校機器人工程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組成的,他們在算法調試、結構優化中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賽場上機器人精準的出拳和靈活的閃避。正是這種“做中學”的實踐,讓抽象的理論變得真切可感,讓冰冷的公式煥發出創新的熱度。當知識在實踐的土壤中生根發芽,當創新在應用場景中開花結果,你們終會發現在從知到行、再由行促知的循環提升中,不僅能夠深化對專業的理解,更能鍛造出面向復雜現實的本領。
希望你們持堅韌不拔之志,在堅持中追求卓越。“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前行之路從無坦途,生活帶來的煩惱、科研遭受的挫折、學業面臨的壓力都可能接踵而至,給你們帶來重重考驗。然而,真正的卓越從不誕生于一時的坦途,而是孕育于日復一日的堅守,成形于挫折之中的一次次奮起。在我們身邊,正有無數這樣的榜樣,以堅韌為筆,書寫出不凡的人生。我校1998級校友王其林,二十余年如一日,先后負責近100座變電站的驗收試驗,承擔了100多座變電站的技術改造與日常維護等,從一線技術員成長為南方電網首席技能專家。同樣,2009級校友吳嘉楠,十二載堅守青海變電站一線,守護高原“綠電”穩定外送,先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當一點一滴的堅持匯聚成江河,當一次一次的磨礪轉化為力量,你們終會發現卓越從來不是結果的突然降臨,而是沿途每一刻的執著前行、每一次直面挑戰所沉淀的必然。
同學們,“站在更高處”賦予你們方向和動力,引領你們不忘初心、堅定目標;“行于跬步間”賦予你們方法和韌性,激勵你們腳踏實地、拾級而上。愿你們以高遠之志照亮前路,以堅實步履踏穩征途,在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之間,書寫無愧于時代、無愧于青春的華彩篇章! |
關于華北電力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k7200.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