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韌以應變 向新而行︱鞏金龍校長在天津師范大學2025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
http://www.k7200.com 2025年9月19日 來源:天津師范大學 |
|
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來賓們:
時維九月,秋光正好。今天,我們隆重舉行天津師范大學2025級新生開學典禮,共同迎接6621名本科生、2723名研究生,以及來自41個國家的378名留學生。在此,我謹代表全校師生,向你們的到來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向一路陪伴你們成長的父母、老師、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前不久,“九三”閱兵在北京隆重舉行,彰顯大國氣度;上合組織峰會在天津圓滿落幕,譜寫津門華章。這份時代的榮光,為你們的大學旅程賦予了獨特的印記。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節點上,你們注定與國家發展同頻、與時代脈搏共振,在強國建設的浪潮中書寫青春華章!
而今日,更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94年前的“九一八”,鐫刻著民族的痛楚與覺醒。從“九一八”事變到抗戰勝利80周年,從《天津條約》再到《天津宣言》,中華民族正是憑著“壓不垮、打不倒”的韌性,才從苦難走向輝煌,天津這座城市也正是靠著這份韌性,在時代變遷中始終昂揚奮進。
作為天津百年師范教育傳承者,天津基礎教育文脈發祥地,天津師大始終與國同行、與城同進。建校67年來,學校培養了30余萬優秀人才,300余名天津中小學現崗書記校長以及75%以上的天津基礎教育一線骨干教師均為師大校友,這份對師范底色的堅守,正是“師大韌性”最真實的注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的韌性、耐心和定力,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這份韌性,正是面對紛繁復雜困難挑戰的姿態所在。如今,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正加速重塑世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號角已然吹響。當時代變革的浪潮奔涌而來,你們既承載著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的韌性基因,也肩負著“勤奮嚴謹、自樹樹人”這一師大校訓所寄托的使命與期待。唯有以韌應變,方能承接歷史、直面當下、創見未來。借此機會,我想與同學們分享三點體會。
一是以韌性之光點亮“新知”,向內賦能,與變革相遇,與未來相擁。
當前,人工智能正深刻改變著社會結構與職業形態、重塑著學習方式與教育生態,求知的內涵與途徑也隨之發生深層變化。真正的“新知”,不僅是通曉前沿學科,更是擁有在技術洪流中保持定力的智慧。它既要求我們鉆研AI、大數據等“硬新知”,磨礪探求科技的銳氣;也呼喚我們深耕哲學、倫理學等“軟新知”,培育扎根人文的沉穩。這種在科技與人文的融合中兼容并蓄、自我更新的學習能力,正是面向未來所必需的“智慧韌性”。
“新知”的核心,是從“知識存量”邁向“思維增量”。面對信息洪流,我們要跳出“被動接收”的舒適區,善用AI等技術手段甄別與整合,以系統思維破解復雜問題,在主動求變中激發韌性,做大學里敢為人先的追光者,更做未來能闖新路的開拓者。
今年年初,學校第九次黨代會勝利召開,全體師大人正闊步邁向“世界知名特色鮮明一流師范大學”的建設征程。我們以“人工智能+”賦能教學科研,成立學科交叉中心,修訂培養方案,建設微專業,啟用200余間智慧教室,為同學們搭建多元數智成長平臺;我們蟬聯全國文明校園,建成博物館、校史館、生態記憶館等文化傳承矩陣,校園內文明之風蔚然,潤心育人成效顯著。今年4月,你們的學長學姐在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斬獲兩金一銅,獲獎總數位居天津高校之首,這正是學校“育韌性之才”的生動體現。
同學們,學如弓弩,才如箭鏃。希望你們珍惜大學時光,既深耕專業做到“又精又深”,也廣泛涉獵做到“又博又通”,在技術創新中擁抱變革,在價值創新中開拓“藍海”,以“新知”立學,讓智慧之韌錨定前行之路,努力成為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的“師大學子”。
二是以韌性之光點亮“新我”,向遠賦能,與挫折共舞,與信仰共生。
大學不僅是知識的殿堂,更是心性的熔爐。你們或將面臨學業的壓力、生活的挑戰、人際的困惑,但正是這些“風雨”,才能讓你們從“脆弱的優秀”走向“堅韌的成長”。
在師大校園里,有關韌性的故事無處不在:圖書館中伏案苦讀的身影,實驗室里通宵不滅的燈火,運動場上盡情揮灑的汗水,都是師大人孜孜以求的日常。而這份韌性,更需錨定遠方的信仰,那就是始終與祖國的需要、人民的期盼緊緊相連的“品格韌性”。
歷史文化學院侯建新教授帶領團隊,歷時近二十載潛心鉆研,最終完成16卷本《歐洲文明進程》,這部被譽為西語世界之外首部由中國學者主導撰寫的系統性歐洲文明研究巨著,不僅是中國世界史學科構建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里程碑,更深刻詮釋了學術道路上那份甘守寂寞、百折不回的韌性之光。文學院校友李玉國扎根蒙陰山區38年,以視頻直播帶動果農走上致富路;教育學部校友楊營營8載堅守雪域高原,于西藏昌都的講臺上找到人生最厚重的意義。還有449名畢業生剛剛奔赴西部,他們以個體之韌回應時代召喚,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同學們,“好事盡從難處得,少年無向易中輕”。希望你們在“大有可為”的時代,鼓起“大有作為”的勇氣,以“初春之朝氣、朝日之銳氣”直面挑戰,在昂揚奮進中磨礪韌性,把個人夢想融入國家征程,以“新我”立心,讓品格之韌涵養成長之基,努力成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師大學子”。
三是以韌性之光點亮“新師”,向陽賦能,與師道偕行,與育人之業同進。
“新師”,非惟身份,是“新知”與“新我”的升華,更是“師者之師”“人師之師”的價值追求。這背后,凝結了一代代師大人扎根教育、矢志不渝的“使命韌性”。正如剛才師生代表共同致敬的田本娜先生。先生從教七十三載,致力于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與研究,成果榮獲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令人感佩的是,她將“終身成就獎”全部獎金捐贈母校、獎掖師生,用行動詮釋“教育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長跑”。這份“躬耕教壇、立德樹人”的堅守,正是使命韌性的生動寫照。
“新師”之“新”,在于守住教育的初心,傳承“傳道授業解惑”“有教無類”的師道傳統;也在于以創新回應時代需求,學會運用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成為重塑教育模式的“開拓者”。這種在堅守中創新的能力,正是一種高階的韌性。作為天津唯一面向基礎教育培養卓越教師的高校,我們見證著津門教育從旭日初升到春華秋實,也始終以開放創新之姿擁抱時代變革。今年,學校聯合天津大學、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構建“三校一院”協同育人機制,實行“3+1+N”英才教育師資本研貫通人才培養改革,為“新師”培養注入新的動能。
同學們,師者如燈,需以韌為芯。希望你們以教育家精神為燈塔,在教育改革浪潮中勇擔新責,以“新師”立身,以使命之韌鑄就師者之魂,努力成為能引領、善創新、扎根教育的“師大學子”。
同學們,萬里之途,起于跬步;千鈞之力,發于初心。當下的中國,正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當下的你們,正立于時代奔涌的潮頭。愿你們以“勤奮嚴謹”精研“新知”,以“自樹樹人”成就“新我”,以“守正創新”爭做“新師”,在一次次突破中遇見更好的自己,勇敢奔赴更遼闊的未來!
謝謝!
|
關于天津師范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k7200.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