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都醫科大學醫學技術學院揭牌成立! |
http://www.k7200.com 2025年9月30日 來源:首都醫科大學 |
|
9月29日,首都醫科大學召開首都未來醫學技術大會,正式成立醫學技術學院,并舉行院士論壇和三場分論壇。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松靈、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正林、中國工程院院士叢斌、中國工程院院士范先群、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振常,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殿軍、北京市衛生健康委科教處處長喬正國,人民衛生出版社副總編輯楊晉,中華醫學會檢驗醫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檢驗醫師分會原主任委員叢玉隆,順義區衛健委主任于寶鑫,上海聯影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兼聯席首席執行官譚國陞,首都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呼文亮,黨委副書記、校長吉訓明院士及校領導班子成員,首都醫學科學創新中心主任梅林等領導嘉賓,以及來自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理工大學、天津醫科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山東第一醫科大學、上海健康醫學院、河北醫科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醫學技術學科的同仁出席大會。
專業協會、出版社、雜志社等重要合作伙伴代表,醫療機構、國內知名企業代表,以及學校各臨床醫學院、各學院、職能部門的負責人,醫學技術學院的師生代表參加儀式。新華網、人民網、光明日報客戶端、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健康報、北京日報、北京電視臺、中國科學報等多家媒體代表共同見證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時刻。成立儀式由黨委常委、副校長張晨主持。
黨委副書記王紅宣讀成立首都醫科大學醫學技術學院及學院干部任職文件。經校黨委常委會研究決定,成立中共首都醫科大學醫學技術學院總支部委員會,首都醫科大學燕京醫學院院長楊紅任醫學技術學院黨總支書記,王振常任醫學技術學院院長。
醫技創新,聚力啟航!吉訓明院士、王振常院士、王松靈院士、叢斌院士、范先群院士、楊正林院士,呼文亮、李殿軍、譚國陞、楊晉,共同為學院揭牌,祝賀醫學技術學院正式成立!嘉賓面前的“能量柱”,象征著即將迸發的學科活力、科研智慧與育人光芒。
吉訓明代表“大首醫”16000余名在校學生、5萬余名教職員工和醫護人員,向蒞臨大會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表示熱烈歡迎,向長期以來支持關心學校及各學院、各附屬醫院建設發展的各級領導、兄弟院校、友好單位及社會各界表示衷心感謝,向為醫學技術學院成立付出心血的各位同仁致以崇高敬意。
他表示,學校將抓住“雙一流”卓越突破工程的歷史機遇,實施“1+4”學科發展戰略,在臨床醫學優勢學科的帶動下,加強基礎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護理學、醫學技術等學科的建設。他強調,醫學技術在疾病預防、診斷、治療與康復全流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社會對高水平、復合型醫學技術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成立醫學技術學院,有助于發揮學校優勢,整合分散的教學與科研資源,推動醫工、醫理深度融合,構建系統化、高水平的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平臺。學院的成立既是機遇,也是責任。學校要堅持立德樹人,培養復合型高素質醫學技術人才;堅持交叉融合,推動醫學技術學科創新發展;堅持首善標準、國際視野,服務人民健康和醫學發展。把學院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力的醫學技術高地。最后,他希望全院師生肩負起光榮使命,在“大首醫”的廣闊舞臺上奮力拼搏,書寫醫學技術事業新篇章,為學校高質量發展貢獻新力量。
“學院成立,標志著原本分布在各校區與附屬醫院的醫學影像技術等五個醫學技術相關專業,正式整合為一個統一、協調發展的學術共同體。”王振常表示,這不僅優化了資源配置,也為學科交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提供了堅實平臺,開啟了學校醫學技術教育邁向系統化、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他強調,平臺已經搭好,接下來的每一步,都要靠大家共同努力,腳踏實地把課程做扎實,把科研做深入,把成果轉化落地,做好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讓醫學技術學院真正成為健康中國的有力支撐,成為學校新醫科建設的重要力量,也成為大家共同為之奮斗的驕傲事業!
李殿軍代表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向首都醫科大學醫學技術學院的成立表示熱烈祝賀,向長期以來支持北京市醫學科技創新工作的各位領導、專家表示衷心感謝。他指出,近年來,醫學技術正向智能化、精準化加速轉型,社會對高水平、復合型醫學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醫學技術學院的成立,是順應行業發展、完善教育體系、搭建合作平臺的重要舉措。期待學院培養具有創新力和勝任力的復合型醫學科技創新人才,開展高水平研究,加強醫校研企協同,為我國醫學技術事業發展和健康北京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未來已來,未來醫學也已到來。”王松靈表示,在未來醫學的探索中,我們思考其內涵可概括為四大板塊:一是預測、預警、預防,二是精準診斷與治療,三是穩態醫學模式,四是育人才重人文。這四大板塊均離不開醫學技術的支撐,特別是前兩者更與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緊密相連。醫學技術學院的成立正順應了這一趨勢,它將推動技術研發與臨床實踐深度融合,為未來醫學發展注入核心動力。他祝愿學院在未來醫學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助力醫學事業邁向新高度。
叢玉隆在賀詞中談道,多年來他一直關注首都醫科大學及其附屬醫院的建設發展。學校附屬醫院體系規模在全國醫學院校中位居前列,技術水平也堪稱一流。醫學技術學院的成立,為整個醫療技術體系搭建了重要平臺,是一件大好事、大喜事。希望學院未來能持續推動學科融合與技術創新,在檢驗醫學等專業領域培養更多優秀人才,為人類健康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中國康復醫學會黨委書記、常務副會長彭明強表示,首都醫科大學作為我國醫學教育的重要標桿,在康復醫學等領域更取得了長足進步和突破性進展。他強調,醫學技術是構建優質健康服務體系的關鍵支撐。當前我國康復醫學正面臨重要發展機遇,從醫療機構到社區家庭都急需大量專業人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迫在眉睫。相信學院必將建成高水平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平臺,為我國醫學技術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為健康中國建設書寫精彩篇章。
“醫學技術作為現代醫學的重要支柱,貫穿疾病防治與健康管理全過程。”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醫學技術學院執行院長李真林認為,當前學科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研究生培養路徑單一等現實挑戰。推動醫學技術一級學科建設,已成為行業共同期盼。他相信在各級部門指導下,在各位院士專家的鼎力支持下,醫學技術學科必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前景,為我國醫學教育與衛生事業注入新的活力。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眼科研究所副所長兼視光學與視覺科學研究室主任劉隴黔表示,醫學技術是現代醫學發展的重要支撐,在精準醫療、疾病診療等領域發揮著關鍵作用。醫學技術學院的成立,必將為醫學技術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注入全新動力。期待未來與學院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推動醫學技術,特別是眼視光專業高質量發展。他祝愿學院立足學科前沿,廣育卓越英才,為我國眼健康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一南一北,遙相呼應,合作前景廣闊。”香港理工大學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主任蔡璟錄制祝賀視頻,表示與學院在學科方向、人才培養及科研目標上高度契合,誠摯期望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推動兩校在學術交流、聯合科研、師生互動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攜手共進,協同發展。
同襄醫技盛舉,共譜發展新篇。天津醫科大學醫學技術學部主任尹海芳專程為學院成立帶來一份特別禮物。此外,河北醫科大學醫學技術學院發來賀信,期待兩校持續加強合作,共筑醫學技術事業的美好未來。
深化校企合作辦學,打造產學研協同創新。吉訓明與譚國陞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首都醫科大學與上海聯影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臨床需求為核心指引,整合高校科研優勢與企業創新資源,達成戰略合作,將在人才隊伍建設、共建未來醫學協同創新研究平臺等關鍵領域協同發展,共同致力于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服務國民健康與產業升級。
“醫學技術學院的成立,是學校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里程碑事件,既是培養高端醫學技術人才的必然要求,更是響應國家戰略、服務醫療技術與產業發展的關鍵舉措。”呼文亮代表學校黨委,向蒞臨大會的各位領導、專家學者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謝,向為學院籌建付出辛勤努力的全體同仁致以崇高敬意。
他回顧了建校初期上級領導對首醫的殷切囑托,表示人民對優質醫療的期盼,就是首醫的奮斗目標。學校時刻銘記吳階平老校長提出的“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藝術的服務”的好醫生標準,志在一流,開拓創新,努力為健康中國建設與民族復興偉業,培養更多堪當大任的卓越醫學人才。他表示,學院的建設需要政府、同道、社會與市場等多方力量,共同推進人才培養、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最終回饋患者、服務人民健康。
面向未來,他對學院發展提出四點希望。一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把牢正確辦學方向。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奉獻品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又紅又專”的高素質醫學技術人才。二要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志在一流彰顯特色。力爭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產出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原創性成果,并推動轉化應用。三要深化體制機制創新,激發強大內生動力。大膽探索符合交叉學科、新興學科發展規律的管理模式、運行機制。四要開放合作匯聚資源,共建共享共贏,匯聚一流資源,建一流隊伍,搭一流平臺,育一流人才,出一流成果。相信在各級領導的親切關懷下,在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下,醫學技術學院必將不負使命,為學校高質量發展,為新時代首都發展,為健康中國、教育強國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隨后,院士論壇大咖云集、如約啟幕。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黨委專職副書記盧潔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長金子兵主持論壇。
叢斌院士以《消化道微生態研究的科學問題》為題,撥開微生態世界的“隱秘之門”。他用通俗幽默的語言揭示了消化道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如何于暗處操縱代謝、免疫的“無形之手”,并介紹了宿主、外源物質、環境等因素對消化道微生態產生的影響。報告尾聲,他以“揭示生命本質,既要見樹木,也要見森林”作總結,勉勵首醫學子不斷探索生命奧秘。
范先群院士以《醫學技術專業的發展與思考》為刃,劈開學科交叉的“荊棘”。他從檢驗技術、影像技術、病理技術、康復治療等方面切入,全景勾勒了醫學技術專業的發展。他指出,醫學技術作為醫學門類的一級學科已經在臨床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時,他還分享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實踐與思考,并寄語后輩:健康中國建設方興未艾,醫學技術創新人才培養任重道遠。
楊正林院士借《檢驗醫學科技創新的初淺思考與實踐》之題,點亮“檢驗”這一隱形戰場的星火。他表示,檢驗醫學是臨床診療的重要支撐體系,基礎學科的突破推動檢驗醫學的快速發展。未來,醫學檢驗將向著智慧醫療、人工智能發展。同時,他指出檢驗醫學科技創新的三個方向:標志物的發現、標志物的檢測技術和方法、標志物監測的質量控制和臨床意義。最后,他還向與會嘉賓分享了最新的科研成果。
同日上午,三場專題分論壇從不同專業領域聚焦前沿,深度探討。
醫學影像技術發展論壇由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楊正漢、附屬北京同仁醫院鮮軍舫共同主持。王振常、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付海鴻、天津醫科大學醫學技術學院張雪君、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余建明致辭。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彭蕓、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徐磊主持上半場討論。余建明、張雪君、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馬新武、付海鴻圍繞學科交叉融合、教育創新、人工智能應用等主題發表演講。下半場論壇由附屬北京胸科醫院侯代倫主持。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楊旗、北京聯影智能影像技術研究院院長李崢、上海健康醫學院醫學影像學院姚旭峰、李真林分別就神經影像學研究、高端醫療裝備創新、智能時代教育變革等前沿議題展開深入探討。
眼視光學發展論壇由附屬北京同仁醫院李仕明、宋紅欣共同主持。楊紅代表醫學技術學院對與會專家表示歡迎與感謝,期待與各位專家共同探討眼視光學的未來發展方向。隨后,多位專家圍繞眼視光領域作了系列報告,包括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衛生健康處處長樊澤民的“近視防控新進展和下一步重點方向”、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呂帆的“眼視光教育與中國眼健康發展啟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劉隴黔的“華西醫學技術學科發展與探索”、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卓業鴻的“中山眼視光發展歷程思考”、中華醫學會中華眼科雜志社黃翊彬的“話說眼科前沿”,以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李巖的“中國眼視光技術職稱建立歷程”。在專家研討環節,由黃翊彬主持,與會專家就職稱對人才隊伍建設的作用、醫學技術學科特色優勢、眼視光學系建設路徑,以及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科研臨床轉化等議題展開深入討論,并與現場同學互動交流。
康復醫學發展論壇分為上下兩場,分別由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主任醫師陳雪麗、附屬北京中醫醫院主任醫師田偉和附屬北京潞河醫院主任醫師張偉東、附屬北京康復醫院副主任治療師王叢笑主持。附屬北京康復醫院副院長公維軍在致辭中表示,本次論壇為康復醫學的學科融合、技術創新提供了交流平臺,有力推動了康復醫學的規范化與高質量發展。多位康復領域專家圍繞神經調控、心肺康復、重癥康復、肌骨疼痛等前沿議題作了系列報告。北京大學醫學部周謀望闡述了“康復醫學的核心內涵是以病理生理為基礎的功能恢復”,強調康復應與疾病早期介入緊密結合;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謝瑛分享了“基于數字化評估體系指導下的心肺運動康復”,提出通過多模態評估實現康復精準干預;中日友好醫院江山就“危重癥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識別與對策”系統講解,介紹了ICU后綜合征的干預策略;附屬北京康復醫院郄淑燕探討了“慢性肌骨疼痛物理診療模式的探索”,強調治療應從單純處理局部癥狀轉向分析全身代償鏈,實現從“治結果”到“治原因”的根本轉變;公維軍則圍繞“康復治療的協同思維與實踐”,闡釋了認知-運動雙重任務訓練等協同技術的重要作用。
新程開啟,使命在肩
愿醫學技術學院
蓬勃發展,蒸蒸日上
期待醫學技術事業明天更加燦爛輝煌!
|
關于首都醫科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k7200.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