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天津大學校史博物館展陳提升竣工開館儀式舉行 |
http://www.k7200.com 2025年10月10日 來源:天津大學 |
|
9月27日,天津大學校史博物館展陳提升竣工開館儀式在衛津路校區一號樓前舉行。校黨委書記楊賢金、校長柴立元,天津市檔案館副館長宗毅、校史資料捐獻者代表申志豐校友共同按下開關,建設兩年的校史博物館正式開館。校機關部處、學院、直屬單位教師代表及學生代表和參建單位代表60余人一同見證了開館過程。校黨委常委、副校長鄭剛主持開館儀式。
楊賢金在致辭中向在此次提升工程中貢獻智慧力量的專家學者、工作人員,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學校事業發展的校友和社會各界人士表示感謝。他表示,展陳提升工程的圓滿完成,既是學校精神文化傳承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全體師生校友共同的心愿。他強調,校史館是讀懂天津大學的“精神密碼”,是喚醒青春記憶的“時光寶盒”,是守護和傳承文明的“重要場所”,要建設好、使用好校史館,讓校史“活”起來、“動”起來,真正做到“見人、見事、見精神”,成為聯結師生校友、“天大之友”的情感紐帶,成為愛黨、愛國、愛校教育的鮮活教材。他希望全體師生、廣大校友以史力行,在校史中汲取開啟教育強國新征程的智慧與力量,在中國高等教育“由大到強”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開館儀式上,精儀學院1962級光學儀器設計與制造專業的學生申志豐校友代表校史資料捐贈者發言。他把求學期間工整的作業捐獻給檔案館,在此次布展中予作為優秀作業的內容予以展出。申志豐校友深情地說:“母校已經走過了130年的悠久歷程,我在天大的生活深深感覺到,我們的校領導一直把‘興學強國’的理念作為辦學的初心使命,把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放在首位,我們的先生們一直把傳授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動手能力以及培養正確的學習方法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他從17歲考進天津大學,到23歲走出校門,雖然僅僅是六年時間,但這六年的歷練卻影響了一生,“我已經80歲了,回憶起我畢業后近半個世紀的工作實踐,我在從事工程師、教師和機關公務員的每個崗位上都能做到夙夜在公、無愧自心,既完成了黨和領導交給我的每一項工作任務,又在長期的為人民服務中得到修煉、完善和提高。我自信,我沒有辜負黨的教育,沒有辜負母校的培養,我可以向我的母校交出一份合格的答
下午的校史館門前高朋滿座,施工單位代表、監理單位代表,以及為此次展覽提供學術支持的校史專家代表、環境設計專家代表等,同各單位干部、教師和學生代表一起見證了開館儀式。檔案館副館長張振興向大家展示了近年來檔案館在校史資料征集工作中獲得的珍貴資料,其中1910年的天津大學的前身北洋大學辦學珍貴歷史照片冊是湖南校友會出資競拍的,1963年館藏最早的研究生畢業合影是葉聲華院士捐贈的,申志豐校友捐贈了珍貴的作業手稿,檔案館為其頒發了收藏證書。
天津大學校史博物館自2010年建成以來,在服務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凝聚師生校友力量、展示辦學成就等方面成為學校的文化高地。在學校黨委的領導和各單位的鼎力合作下,此次校史館進行展陳提升。提升后的校史館展陳面積1480平米,共分為9個部分,以實物詮釋內涵,以檔案記述歷史,用1000多張圖片、300件實物、27處新媒體和藝術創作等方式,以史為經,以事為緯,展現了北洋大學-天津大學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擔當,展現了代代北洋學子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中所做的貢獻。
張太雷烈士專室此次同步進行了提升。
|
關于天津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k7200.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