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西安歐亞學院創辦人、董事長胡建波教授:“扮豬吃老虎”與“滿足需求” |
http://www.k7200.com 2025年10月11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
|
9月26日,我參加了在蘭州大學舉辦的第四屆大學轉型與發展學術研討會。我是大會主論壇的第六位、也是最后一位演講者。這時候,時間已經過了12點。
我拿起話筒說:“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但這不能怪舉辦者,這是民辦教育在中國高等教育地位的真實寫照。主要在于,前面的一流大學的領導們把寶貴的時間資源給占了,還多占了。”
這番話引來全場的會心笑聲,也讓我順勢切入了一個思考已久的話題:在教育領域,我們是否真正理解并滿足了客戶的需求?
01、辦學關鍵要懂“客戶”要什么
據浙江外國語學院宣勇教授的研究顯示,在我國高校的戰略規劃中,把“建設一流大學”作為定位的高校有800多所,當然對“一流”的定義是有所區別的,比如“西部一流大學”等等。這樣的定位有其合理性,彰顯了學校的志存高遠,但問題在于,大家過于關注學校在教育系統中的排名地位,聚焦于與同行的競爭和比較,反而忘了大學存在的根本意義——做好自己的外部貢獻,為利益相關者創造價值。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曾提出“五問”來幫助我們洞察需求:我們的使命是什么?我們的顧客是誰?我們的顧客重視什么?我們的成果是什么?我們的計劃是什么?將這五個問題應用到高等教育領域,就意味著大學需要完成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從“我想成為什么樣的大學”轉向“社會、企業、學生希望我們成為什么樣的大學”。

西安歐亞學院
基于這樣的認識,西安歐亞學院提出了“以雇主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我們認為,辦學本質上是為了滿足學生和雇主需求,為他們創造價值的過程,而不是一場與同行的排名競賽。
為了真正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我們開展了大量的訪談調研。結果顯示,企業最看重的并非學生的專業能力,而是綜合素養。這一發現促使我們反思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所以,我在《大學師生真的相信生涯規劃嗎?》這篇文章中專門解讀了“歐亞三角形”育人框架——它以人文為“眼”,洞察需求;以工程為“手”,實現創造;以商業為“足”,行走市場。三者協同,培養的是身心完整、均衡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02、學生選學校,心里都有“四個需求”
仔細觀察與思考,我們會發現,學生和家長選擇大學時,其實心里都在權衡四個層次的需求:首要需求是能否帶來聲譽,就像買一件奢侈品,證明品味、值得炫耀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能否帶來效能,學生希望通過大學教育獲得好的工作與未來,實現教育投資的回報;第三是發展需求——學生期待在大學里身心愉悅地發展,建立新的社交圈子,正如杜威所言“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最后一個需求是“可負擔”,只有學生既愿意又能夠支付的教育,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消費。
摸清這些需求后,民辦大學首先要重視的是提升我們的品牌與影響力,改變人們對于民辦大學的固有品牌定位與印象。其實,我省重點建設的五大民辦高校,經過三四十年的發展與積累,在辦學經濟實力、校園環境、圖書實驗條件,包括師資力量等綜合實力已經超越了大部分省屬公辦非重點大學。但是,在招生報考方面,外界還依然用公辦與民辦的差異來看待我們。五大民辦高校的實際價值還沒有得到合理顯現。
所以,我今年繼個人公眾號后再開通視頻號,傳播我們的辦學理念與實力。我的第一條視頻全網累計達到50多萬的點擊量。
03、好老師要有個“工具包”
有人認為,了解客戶需求很簡單。實際上,需求研究和洞察是極其復雜的工作。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需求,只是自己的想象——就像有些老師憑感覺和網上查資料,就能寫出一份漂亮的人才培養方案。
投資大師查理·芒格有個精妙比喻: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手里只有錘子,看什么都是釘子;而真正的高手,手里拿著的是一個工具包。這就是他倡導的“多元思維模型”——要用多學科知識來理解復雜世界。
在充滿易變性、不確定性、復雜性和模糊性的烏卡時代,沒有人能憑直覺準確預測未來。只有各個專業的教師和院系負責人憑借其專業知識和對本領域的深刻理解,才能對社會和學生的需求保持敏銳的洞察。因此,我們鼓勵教師跨學科合作,打破專業壁壘,建立多元的知識結構。

歐亞艾德藝術設計學院國際工作坊
在管理上,我們將傳統的金字塔管理模式翻轉過來,構建了一個“戰略管理倒三角”:學校層面為分院提供戰略指引和專業支持,分院則成為獨立的辦學主體,直接面向師生需求。在這種模式下,學校主要負責戰略頂層設計、品牌建設、基礎服務等,而分院則在學術發展、就業工作、聲譽擴大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權。我們必須讓最接近客戶的人有足夠的權力和資源來響應客戶需求。
04、“扮豬吃老虎”
演講結束后,論壇主持人、廈門大學別敦榮教授下來對我說,今天你的演講很精彩,以后可以少些引用,少些對民辦教育的不自信,多些對民辦高校基于自身探索的自我褒揚,不要總是把自己扮演成一個弱勢形象。
別教授認為我可以再自信一些,其實我做校長30多年了,所以實話講,沒有什么不自信。我只是“扮豬吃老虎”,這樣比較有戲劇性,聽眾聽了不疲憊,比較好玩。
這讓我想到,為什么這個非傳統的大學轉型論壇連續四年都備受好評?據我所知,會議的發起人林建華教授、鄔大光教授,在邀請演講嘉賓方面非常慎重,始終以聽眾為導向,想著聽眾是什么類型,他們的需求是什么,以往誰的演講更受聽眾歡迎。而我以前參加大部分這類學術會議,只考慮請有自己領域名氣的嘉賓,滿足各方面的面子,唯獨忘了聽眾想要什么,結果會議沒開完,人就走了一半。
國際會議要好很多,我記著有一次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參加一場教育論壇,舉辦者竟然邀請了西班牙著名職業足球主教練、前阿根廷國家隊隊長來講團隊合作。這次論壇受到聽眾的熱烈喜愛和廣泛好評。
言歸正傳,會議安排我最后一個演講,實話講這是中國教育秩序的正常現象,我也坦然接受。關鍵在于我自己更關注聽眾的需求,精心設計和準備演講的內容與過程,做一場精彩的演講,把排名最后當作壓軸安排。
作者:西安歐亞學院創辦人、董事長胡建波教授
|
關于西安歐亞學院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k7200.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